趙國藩出生于山西汾陽。土木建筑結構工程學家。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99年10月,趙國藩教授被遼寧省政府命名為功勛教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結構可靠性及鋼筋混凝土結構理論和工程應用研究,為制定中國水利水電、港工、建筑、橋梁等專業的工程結構規范,解決四川二灘拱壩、貴州東風拱壩、貴州普定碾壓混凝土拱壩、龍灘碾壓混凝土重力壩等國家“七.五”、“八.五”重大工程項目中的關鍵技術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
趙國藩(1924.12.29--)山西省汾陽人。1949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連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49年6月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土木系結構工程專業,1950年8月,任大連理工大學(原大連工學院)助教、講師、教授(越級晉升)、結構工程博士生導師。1981年3月-9月,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做訪問教授。1984年,陸續兼任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30所高校兼職教授/顧問教授/名譽教授。1985年,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7項(一等1項,二等3項,三等3項),省部級科技一、二等獎19項。1999年獲第八屆陳嘉庚技術科學獎和 寧省功勛教師 號。1985年,曾先后20余次應邀擔任國際學術會議的主席/主席團成員/分組會主席/委員等職務,1994年起擔任《亞洲混凝土模式規范》委員會第1-10屆國際會議的國際委員及1996年第6屆國際會議組委會主席。1994年7月-2000年2月,擔任國家攀登計劃--工程技術重大基礎研究項目 大土木及水利工程安全性與耐久性的基礎研究 家委員會委員。1984年,歷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學會理事、纖維混凝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理事、結構可靠度委員會名譽委員等10多個學術職務。
在鋼筋混凝土結構基本理論、混凝土斷裂力學、結構可靠度理論、高強混凝土、碾壓混凝土、纖維混凝土等方面進行過系統的研究,承擔并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七五”、“八五”、“九五”攻關項目,其研究成果分別鑒定為國際領先、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獲1999年第8屆陳嘉庚技術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7項(一等1項、二等3項、三等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8項(一等6項、二等12項)以及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國防科工委光華科技基金一等獎、規范工作一等獎、“遼寧省功勛教師”、“遼寧省優秀專家”、“大連市優秀專家”,1985年、1992年至1993年二次被評為大連市勞動模范,獲“大連市技術開發一等獎”、“大連科技金獎”等獎勵。主編、合編7本規范, 專著、合著著作15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專著及合著論文380多篇。至今己招收培養博士生60多名,碩士生80多名,博士后9名,訪問學者3名,畢業研究生中有二人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獎,一人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五人評為博士生導師,一人獲中青年突出貢獻獎學金,一人獲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特別對可靠度分析、大型全級配混凝土試件斷裂參數以及多軸受力大體積混凝土和纖維混凝土強度的測試與分析的某些成果,有開創性,被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獲國家級科技獎6項(一等1項、二等3項、三等2項)和省、部級科技獎18項(一等6項、二等12項)。培養了80多名碩士生、50名博士生及8名博士后。專(合)著論文290余篇。主(合)編規范6本,專(合)著著作12部。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指導碩、博士生研究方向
1. 工程結構可靠性理論
2. 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結構基本設計理論
3. 混凝土斷裂力學
4. 鋼纖維混凝土
5. 新材料(高性能混凝土、碾壓混凝土、纖維混凝土、FRP等)在結構工程中的應用
出版著作和論文
1 《筋混凝土結構按極限狀態的計算》,建筑工業出版社,1961
2 《工程結構可靠度》,水利電力出版社,1984
3 《筋混凝土結構的裂縫控制》,海洋出版社,1991
4 《鋼纖維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CECS 38:92)》建筑工業出版社, 1992
5 《工程結構可靠性理論與應用》,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 著作
6 《鋼纖維混凝土結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7 《高等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國電力工業出版社,1999
8 《結構可靠度理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